送礼搞砸的情况
第一个例子:端午送粽子,中秋送月饼
我是做硬件业务的,有上游,有下游,也有各种其他合作方,所以免不了逢年过节送个礼,维护维护关系。当然,也有不少需要跟我“维护关系”的朋友。
其中,我有一个朋友,有一些商业上的合作,他维护关系的时候,特别有规律,每年都是“四件套”:新年送日历,十五送元宵,端午送粽子,中秋送月饼。
太普通了,对方根本记不住,甚至用不上。
这个朋友后来每次问我,上次送你的月饼,味道咋样?上次送你的粽子,你爱吃么?我都很难回答,因为过节期间,收了太多的月饼、粽子,根本分不清哪盒是他送的了,更不用提记住味道了。
在线下跟大家聊的时候,很多同学都跟我表达了,送礼不就是在过节期间,送对方对应节气的礼品吗?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啊。
大家感受一下,这种送礼方式怎么样?
非常糟糕1:大家都在送礼的时候,送大家都送的礼物
好了,这个故事讲完了,其实还有很多这种案例:
1.每次中秋节,都送月饼和送大闸蟹
2.在对方生病,去探望的时候,都送果篮
3.新年的时候,每次都送台历
4.春节回来之后,每次都带自己家里的土特产
5.在预算不够的时候,只能送本子、笔、水杯
第二个例子:送自家养的大鹅
第二个例子,是一个制造业的老板,他们工厂的占地面积特别大,空地很多,所以就交代自己的保洁和保安,把空地收拾收拾,围起来,自己中店蔬菜,养一些鸡鸭之类的禽类,平时可以把这些蔬菜、鸡蛋当成礼物,来维护和客户之间的关系。
2018年的时候,这个同学去他们的工厂,开了一个简单的项目总结会,会议结束之后,老板很神秘地跟他说,等一会让我带一个箱子回家。没过一会,他们的保安就抱着一个特别大的箱子,搬到了我的车上。
我当时音乐听见里面有鹅在叫。箱子开了一个小口,一个鹅头探了出来,我才确认,客户送了一只体积庞大的鹅!
因为客户的工厂在郊区,我回家的时候,需要开车走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路,在开车的时候,我特别担心,如果一会那只鹅真的从箱子里飞出来可咋办?最后,好歹是安全开回了家。
开车回到家之后,马上第二个问题就来了,怎么安置这只大鹅?
到家跟媳妇商量了一下,不能一直扔在后备箱啊,但是回家应该放在哪呢?找了半天实在是没找到地方,干脆就放卫生间吧,关在洗澡的浴室隔间里了,这样后面还好收拾一点。
鹅的气味非常大,在我们家呆的这两天,我们天天要开窗通风,年底那会特别冷,但是为了大家能呼吸到新鲜空气,我们是窗户和空调一起开的。
为了吃到美味的炖大鹅,我要进行最后一步的计划了,找个地方处理它。
市场上卖鹅肉的有不少,但是能帮着处理鹅的,却没几家,因为我的车味道太大了,我还特地打车去满世界找能处理我的鹅的菜市场。
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找到了肯为我处理它的师傅,以60块钱的“高价”成交,我的鹅总算是变成了“食材”。
吃完大鹅,最后一个问题,就是处理它的气味了。
家里开窗通风3天,我的车,则是去了洗车店做了全面的“内饰清洁”。洗车店的师傅在洗车的时候,还问我:大哥,你是做禽类生意的吧?
最后,不仅花了钱,还耽误了不少时间和精力,我老婆跟我说,你这虽然是别人送的大鹅,但是这是鹅的成本,绝对比咱俩出去吃一顿“铁锅炖大鹅”要高得多的多!
除了送大鹅,咱们的同学还提供了很多“有意思”的案例
1.客户送了半头羊,不仅不好储存,还需要自己在家分割,搞得像大型分shi现场。
2.客户送了一条大鱼,占领了我的浴缸,还得自己刮鱼鳞、清内脏。
3.客户送海产品到公司,等到我下班,发现车里全是腥味,好多天都没下去。
4.客户是南方人,送了我腊肉,但是我不会做,做出了根本咬不动,结果全扔了。
5.客户送了我一箱啤酒,打开包装发现马上过期了,只好用来做啤酒鸭了。
6.客户送给我一个没有切的鹿茸,我找不到人能给我处理切片,结果现在还在冰箱里。
……
第三个例子:送带LOGO的椅子
第三个案例,是我本人的例子。
2018年,我们公司搬家,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供应商,就提出,送我一套新的办公椅,就是那种人体工学椅,我那时候也没多想,一把椅子,可能贵一点就是一两千块钱。
好玩的事情来了,当我收到椅子的时候,发现是需要我自己组装的,这也还行,我让下属动动手就行了。
但是组装完这把椅子,我就呆在那了,为什么呢?来,大家看看这把椅子的样子:
由于业务比较敏感,我暂时脱敏,找了一把差不多的椅子,大家理解意思就行了~
假设这把椅子上的大logo,是你的供应商,如果你在办公室坐着这把椅子,你身边的人会怎么看你?
我用了这把椅子之后,只要我站起来离开椅子,所有人第一眼都会被这个硕大的logo吸引,我几乎要和每一个人解释椅子的由来。
其实一般同事就还好,最多耐心解释一下,直到有一天,我们董事长过来问我,你和这个供应商什么关系,我才意识到,这个问题严重了……
后来我赶紧换掉了这把椅子,从此之后,如果有人再说送我椅子,我一定留个心眼!!!
这种不考虑对方收礼和使用礼品场景的例子还有很多:
1.一个中铁的合作方,来办公室,当着大家的面给我送了两条烟,当时的场景特别尴尬。
2.一个朋友给合作方送礼,当着对方的摄像头直接硬往对方手里塞,直到看到摄像头才撒手。
3.第一次送礼,因为怕被拒绝,就趁着对方不在工位,放下就走了,连名字都没留下来。
4.一个女客户,送了我一盒袜子,我回家都不知道怎么给老婆交代,后来都不敢找她了。
5.合作方送了一个非常大的盆栽花,我从没养过花,后来也没养活,这个体验挺不好的。
……
优秀的送礼
第四个例子:徐剑的经典案例
徐剑大师兄说,他现在随身都会带个钥匙包(其实钥匙本身没啥用,门锁都是密码锁或者刷脸、刷指纹就可以打开的),因为他在钥匙包里放了个小的必杀利器。
可能某些喝酒比较多的同学已经猜到了,是个开瓶器。
为啥叫利器呢?
喝酱酒多的同学应该都有体感,一瓶酒喝到最后那一点儿,要倒出来可费劲了。要是不想浪费,各种花式甩瓶儿,甚至我还见过把瓶颈部分直接敲掉的。
徐剑这个开瓶器就是专门用来开酱酒瓶塞的,用尾部的尖角撬一下瓶塞边缘,然后把中间那个圈卡到瓶塞上,稍微用点力一提,瓶塞就拔出来了,酒倒得那叫一个又快又好。到了酒局上,徐剑经常特意拿出来表演一轮。
是不是很方便?想不想要?
因为功能上的“利”,徐剑把它变成了一个“礼”,而且还是送礼的“利器”。
因为功能上的“利”,徐剑把它变成了一个“礼”,而且还是送礼的“利器”。
1.实用性:这小玩意儿不光实用,材质看起来也不错、做工还挺精致的。
2.便携性:方便携带,钥匙包里、钥匙扣上随便哪儿都能挂得上。
3.合规性:方便收,几十块钱的东西,怎么滴也不存在违规吧,当众送、谁看见也不会说啥。
4.表演性:还有啊,当场都演示过了,谁都知道咋用了。
5.身份感:另外,随身带着这个开瓶器,是不是说明你是喝酱酒的高手?至少挺讲究吧?
所以啊,徐剑就这么送出去了几十个开瓶器,而且都是在喝酒现场直接从他自己的钥匙包里取下来,帮客人挂到钥匙扣上去,连包装啥的都不需要。
这就结束了么?
当然是NO!要么是开酒的过程中、要么是送出手的时候,徐剑一定还会补上一句,这玩意儿是贵州省XX级别的领导送我的。
看,是不是又高级了?
据他自己观察,但凡送出去的,再在一起喝酒的时候,只要又是酱酒,主动拿出来显摆的至少占一半以上,而且往往还会说一句:这是徐剑送我的。
第五个例子:每个月送水果
我们以前单位特别抠,给每个客户的送礼额度是1500元/年。单次不超过500。真的很抠(特别不好意思的说,这个是我规定的)。
这就逼迫每个销售都去挖空信息想,给客户送点什么礼品合适。还得综合考虑各个节假、伴手礼这些场景。
其实1500,送三张500的卡,就没了。但是效果并不好。我们面对的客户,基本不缺那500块钱的卡。而且,500块钱,超标,一般标准就是200以内。
后来有一次内部员工团购,买的江西猕猴桃超级甜,小200块钱,也不好意思给大客户送,就顺手给关系好的客户发了2两箱。结果客户吃了以后,打电话来要店家的联系方式,说太好吃了,还要买。
后来我们发现,这个形式真的挺好。客户又喜欢,又省钱,关键是,有一次因为广西发水,但是水果没发出去,客户打电话来问,“水果呢?你们公司出问题了?”至此我们发现,我们已经给客户送出来了一个心智!
以后,每个月的1号,水果必到!!
讲完了这个例子,下面最后讲讲一堂的一个例子。
第六个例子:一堂的新年/新学期礼物
在2021年,一堂在考虑在新年or新学期,送给全体会员一个礼物,一来可以促活,提升学习活跃度,同时增加会员的信任和粘性。
答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,但当年最早设计的时候,Truman跟我讲,一堂内部其实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当时曾经他们参考了很多同行,琢磨了很多个版本的礼物。
比如,他们考虑过送知识地图鼠标垫,但发现其实用鼠标垫比例很低;
比如,他们考虑做成知识地图一页纸,但发现真实场景很难频繁展开使用。
比如,他们考虑做知识卡片扑克牌,发现调性不符,而且乱序很难用。
比如,他们考虑做会员日历,每页一个知识点,发现这不符合真实学习场景。
…..
要么场景不对,要么文化不匹配,要么形式大于内容,要么很难持续,只能送一次。
经历了一次次的内部讨论、修正和纠结,最后Truman他们定了一个方向《课程工具手册》,也就是后来的《一堂最佳实践》黄宝书。
为了更有价值感,他们还特别增加了很多小心思:
1.增加高级文案:有些书只用读一遍,这个手册,希望你把它翻烂。
2.增加手写金句:手写一堂文化金句,增加专属感和价值感(收藏版)
3.增加亲笔签名:Truman手写签名,增加专属感和价值感(收藏版)
4.增加扫码回流:扫码回到线上线上,增加真实场景实用性
5.增加扫码礼物:扫码随机赠送案例,增加惊喜感和实用性
6.增加感谢清单:最后增加感谢名单,特别感谢大家的参与共建。
送《一堂最佳实践》,亮点有三个:
1.兼顾收藏性:新版好用,旧版本用来收藏,浓浓的仪式感
2.有品牌传播:可以放在办公室,也方便送朋友
3.礼品产品化:一次性变成每半年固定仪式感,ROI越来越高。
好的礼物,最好能持续送,而且越送越喜欢,越送ROI越高,这个《手册》据说随着规模变大,整套成本可以控制在¥20以内,变成了一堂最重要的会员礼物。
而且在我看来,这个《手册》最好的地方在于,他和一堂最大的使命和文化牢牢绑定,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体营销材料:
一堂和市场上那些”追流量冲浪型”同行不同,
希望未来可以把创业和管理做成一个学科;
一堂追求长期主义,就是一节一节做课,一本一本升级教材
随着1.0,2.0,3.0,4.0,大家一年年见证一堂建学科
或许等到黄宝书20.0的时候,可能学科就建立起来了
这每一个版本,就是大家一次次的见证啊
这算是规模化送礼物的一个比较最佳实践的案例了。
对了多提一句,在磨课时,Truman提了一个概念”礼品产品化”,对我很有启发:
礼品往往是一次性的,临时的,很难复用的。所以如果想大规模送礼物,可以考虑通过【品牌化】【系列化】【盲盒化】【年度化】的方式,把礼品产品化,就可以让用户持续期待,持续送了。
除了黄宝书以外,比如一堂的图书盲盒,每年的Y30,一堂的课后Candy,一堂马拉松奖牌….背后都是类似的思路。
开始理解:为什么要送礼
【划重点💡】进一步展开,送礼有6个常见的价值:
1.加活跃:增加粘性和活跃。
2.表心意:表达支持与喜爱。
3.建关系:提升信任和关系。
4.做传播:提升品牌和传播。
5.做试探:可以试探和破冰。
6.做提醒:替你和你的产品说话。
再次强调,这是一个重要的的手段,但也只是一个手段而已,要理解它的价值,学会送礼,但也不要迷信送礼。
如果你不送礼,也有很多代偿的替代方案:吃饭,喝酒,唱歌,一起旅游;或者是好好打磨产品和服务,打磨品牌营销故事,这些都会提升信任。
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送礼这件事的价值。
内容来源:一堂创业课
有57000+名创业者在这里熬夜听课、在线训练。在一堂,创业原来真的可以学,比如:选方向、融资、测试业务、调研情报、设计股权。这是一个务实的创业学习组织,强烈推荐你加入,和我做同学!

加入一堂的同学,可以联系我(4314991)免费赠送 我自己整理的100+项目的SOP教程以及我价值99元的副业星球。